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娱乐新闻 / 古二又曝王家卫新料,《繁花》电影版还能公映吗

古二又曝王家卫新料,《繁花》电影版还能公映吗

更新日期: 2025-11-11


古二的录音笔,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孩子的手指。他未必想当英雄,但确实戳破了一个时代的谎言:那些口吐莲花的艺术大师,可能只是穿着新装的封建领主;那些光鲜的影视盛宴,常靠盘剥底层创意劳工而成。

前文回顾:

这一个月,王家卫肯定没想通:我拍《繁花》用了三年,胡歌拍完宣布息影五年,如今一个叫古二的小编剧,仅用一支录音笔就让我挂在热搜上近三十天——这比拍任何长镜头都耗时。

最新剧情已从“署名权纠纷”演到“警局捞人记”:录音显示,编剧秦雯竟有能量从警方手中“捞”出涉事人员。逼得警方都发通报否认了。但今天古二又甩出了新的录音内容。



你看,这已不是文艺片,是犯罪片了。

王家卫和繁花剧组,你们还好吗?

1

一只录音笔为何能绊倒大导演?

古二案能烧一个月,也算是神级ju报者了。

当王家卫用“五年磨一剑”的艺术家人设享受崇拜时,古二用录音揭穿了这一点。所谓大师工作室,不过是“封建作坊”。


这里没有艺术契约,只有“师徒制”“人情债”。当年轻编剧承担了相当大比例剧本的原创工作,却领着3000元月薪兼做生活助理时,你很难说这是创作,更像是卖身。

从10万一集到3000一集,影视圈“层层转包”的本质是权力寻租。顶层编剧吃肉,底层编剧连汤都喝不上。

古二的愤怒是个人恩怨,也是整个“编剧无产J级”的怒吼。当生存都成问题,谁还信“艺术理想”的童话呢?

逼得繁花剧组用Word文档连发声明,反被扒出威胁古二亲属,而大编剧包工头秦雯又被曝“警局捞人”,彻底坐实“圈子文化”的黑暗法则。

公众突然发现:那些在红毯上谈艺术的人,背后玩的还是江湖黑话。

问题太发散了,早已不再聚焦讨薪与署名权本身。

2

古二的遭遇,是影视行业系统性盘剥的标本。

月薪3000-6000元,却要承担核心创作+生活杂务,连患病都被归因于“过度劳累”。这是编剧吗?这是包身工吧。

口头承诺“后期补署名”是行业经典话术。等作品成功了,小编剧早被踢出局。古二能维权,因他混到了“王家卫生活助理”这个特权位置。真正的底层编剧?恐怕连敲门砖都没有。


此前《隐秘的角落》编剧维权耗时四年,普通人谁耗得起?于是行业形成“潜规则”:要么忍,要么滚。

但古二的复仇,已超越维权范畴。他曝光的录音涉及敏感言论、警局操作——这些与他的劳动纠纷无关,更像“私力复仇”。

从个人角度,被逼到墙角的人扔出炸弹可以理解;但从公共理性看,我们不能鼓励“告Mi”。今天你用录音揭黑幕,明天别人也能用剪辑断章取义。社会不能靠“呼唤神龙”实现正义。

3

接下来会怎样?

关于王家卫。他的“大师滤镜”已碎成玻璃渣子。公众终于看清,那些让演员重拍百遍的“艺术偏执”,可能只是权力快感;那些耗时数年的“匠心”,或许包含效率低下的傲慢。

古二的录音笔,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孩子的手指。他未必想当英雄,但确实戳破了一个时代的谎言:那些口吐莲花的艺术大师,可能只是穿着新装的封建领主;那些光鲜的影视盛宴,常靠盘剥底层创意劳工而成。

但他会彻底塌房吗?我觉得不会。这个圈子的记忆比金鱼还短,只要下一部《繁花》电影版能赚钱,资本依旧会跪舔。


编剧行业会因此变革吗?别太天真。什么“第三方确权平台”“编剧工会”,在强大的圈子文化面前都是纸老虎。

除非……满足三个条件:


1、平台倒逼。当观众用脚投票,让烂剧本扑街,片方才会真正重视编剧。 2、法律亮剑。出现几个“惩罚性赔偿”判例,让剥削者肉疼。 3、AI革命。当AI能写套路剧本,只会搬砖的“枪手”被淘汰,倒逼行业重视真创意。


这三点都有可能实现。所以还是有希望的。

变革或许漫长,但既然戏台下的观众已开始喝倒彩,台上的戏,总得换种唱法。

至于《繁花》电影版2028年能否上映?可能有点悬,但只要王家卫还能找到投资人,只要胡歌唐嫣不公开抵制,它大概率还是会如期而至吧。这个行业从不缺遗忘,更不缺荒诞。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释永信与刘某某通奸的警方讯问笔录全文已404,可点击关注“不正确”公号,在后台输入“笔录”领取。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