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电影资讯 / “恋爱脑”大于“事业心”:女将军剧为何翻车?

“恋爱脑”大于“事业心”:女将军剧为何翻车?

更新日期: 2025-09-23

2025年初,众多平台发布的片单中都出现了“女将军”的身影,这些以“女将军”为主角的大制作,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近期《锦月如歌》和《与晋长安》两部备受期待的古装剧相继播出,却分别以豆瓣5.5分和4.8分的低分惨淡收场。前期因长相英气备受好评的周也在剧集播出期间却遭观众指责与女将军角色不符,而本就在选角阶段由于身材瘦弱而备受争议的宋轶更是在剧集播出时被观众锐评“好嫁风”女将军。

究其原因,剧集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女将军”这一题材本身,而在于主创团队对这类角色的单薄理解和机械复制。在当下古偶剧中,女将军们看似披坚执锐,实则仍然陷于伪大女主女强男更强的窠臼中;号称驰骋沙场,杀伐果断的锐利气质却被“娇羞”取代;剧本宣传“家国大义”,核心却仍是老套的恋爱戏码。


形象单薄:女将军,只是穿了铠甲的古偶女主?


这两部剧集受到的相同争议之一,是女将军形象没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一方面是因为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与女将军身份不符。“白幼瘦”的大众审美取向、摄影机镜头畸变以及古偶繁重的服装带来的显胖缺陷,让每位女明星都保持着纤细苗条的身材外形,然而一个以武力值取胜的女将军角色有着削瘦的身材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与晋长安》中宋轶饰演的黎霜从小跟随父亲在军营长大,凭借自身本领成为第一女将军,但是她略显柔弱的外形令观众疑惑,在如此激烈的打斗场面中女主是否能够承受住敌方的重击,在夜袭场面中,敌军已然杀到眼前,黎霜却在拉弓射箭射敌。这种近战用弓箭的设定也被观众嘲讽,继而对女将军人设产生怀疑。《锦月如歌》中的武打戏也被批评为“炫技大于实力”,禾晏挥刀动作轻飘飘毫无力量感,与其他角色对打时依靠镜头角度遮掩,缺乏实战感。


在古偶的创作思维下,剧集一味追求女主的美感,却忽略了战场的真实质感。《锦月如歌》中禾晏甚至被调侃为“战地美妆直播”,披着二十斤重的刺绣披风在泥地里翻滚三周半,起身时口红依然坚挺,镜头特写中假血污渍分布得如同彩绘。这种化妆处理有违战场环境的基本逻辑,一定程度消解了女将军应有的粗砺真实感,使观众难以入戏。


另一方面则是剧集对于女主成长线以及人物弧光塑造的不完整。受到长剧短剧化思维的影响,大部分剧集会将前期的铺垫情节进行高度浓缩,以此达到快速推进剧情的目的,但是快节奏的叙事却以牺牲女主的成长经历为代价。《锦月如歌》中禾晏如何从无名小卒变成战无不胜的飞鸿将军;《与晋长安》中黎霜如何一步步摸爬滚打成为“第一女将军”,两部剧中女主的成长过程都仅仅只在第一集中一笔带过,她们应该有脆弱、有挣扎、有迷茫,在经历磨砺后才能愈发坚韧,但这些情节缺失了。


而在成长为女将军后,剧集对人物的着墨也丢失了侧重点。战争中精彩的打斗场面与女将军运筹帷幄的制敌策略并未充分描写,对女将军的武力高强、智勇双全,大多依靠画外音以抽象的概念式呈现,女主的作战能力似乎只是仅存在于上帝口中的空中楼阁,难以让观众对女将军的强大产生实感。

对于女将军内心浓烈的家国情感和心理变化,也沦为扁平化描绘。《锦月如歌》中禾晏经历了背叛、追杀等磨难,但获救后她从曾经的消沉转到积极乐观的态度因缺乏细致的情感描绘而略显突兀,禾晏摆脱阴霾决定复仇的心理转变缺失,使得观众难以对其后续的坚持和选择产生共鸣。本该极具很震撼力的保家卫国场景,在剧中似乎只是许多空洞口号堆砌的高光混剪,女主更像是承载着大义言论的“空壳将军”,更加重了角色的“伪人感”。

剧情缺陷:当战场沦为情场,大女主只剩空壳


女将军剧集遭受诟病的另一原因,是被质疑“披着披将军外衣谈恋爱”。一方面是“女强男更强”的人物设定,使女将军依旧需要依附男主而行动,无论是在激烈厮杀的战场中还是在艰苦训练的军营生活中,女主面对强敌仍然需要男主从天而降英雄救美。

《锦月如歌》中的禾晏与肖珏被称为“双强组合”,但细观剧情,肖珏往往扮演着实力更强、地位更高的角色。前期禾晏虽然是飞鸿将军,但她被何如非偷换身份后就降级为肖珏军中小卒。相比之下,肖珏的将军地位更为稳固,他拥有更高的权威和决策权,多次在禾晏只身涉险时救她于水火。《与晋长安》中同样存在这种表面平等下的实力差距。黎霜是太晋女将军,文武双全、杀伐果断,但晋安更是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他既是大姚谙南王段敖登,又阴差阳错与妖术玉玲珑融合在一起拥有了神力。

女将军往往通过卓越的战场表现打破世俗偏见,而作为一位常年征战沙场、见惯了血雨腥风的老将,杀伐果断与果敢坚毅理应成为她性格的底色。但是无论是《锦月如歌》还是《与晋长安》中的女将军在面对男主时,似乎都成为需要男主保护的“弱势方”。这种矮化设定,使得大女主的概念也因此遭受质疑。


另一方面,《锦月如歌》与《与晋长安》原著中女主个人事业线占剧情的大部分,但在影视化过程中降低了女将军事业线的占比,加大了女主和男主情感戏份的刻画。


《与晋长安》中,女主黎霜在战场上率军迎敌,身陷重围、血染战甲,本是一幅壮烈图景。然而当男主段敖登突然现身,她竟瞬间卸下所有将领职责与战斗意志,安然倒入其怀中,仿佛战场只是谈情说爱的布景。但周围士兵仍在拼杀,她却已沉浸于“心动”氛围,彻底忽视了战场指挥的连续性,削弱了角色应有的坚韧与责任感。

同样,《锦月如歌》中禾晏战场杀敌时,误以为肖珏已死,身为将军的禾晏不仅未沉着指挥,反而在阵前情绪失控,抛下武器、不顾大局,声嘶力竭呼喊着肖珏的名字,直至对方及时出现并施以援手。两部剧的后期剧情本应聚焦女性觉醒和女主重生逆袭的励志线,但似乎都在与男主的感情纠葛中被“边缘化”。

剧集为了让观众磕cp而设置的情节略显生硬,女主的高光时刻被让渡,成为使爱情升温的工具人,既没能讨好小部分来看情感戏的观众,更导致一部分期望观赏大女主剧集的受众感到失望。


不论是女将军人设缺乏信服力,还是剧情上削弱事业线加大感清戏,都暴露了将军题材大女主剧在制作层面的弊端。观众想要的不是困在了宅院中、谈着恋爱的女将军披着铠甲玩“你追我逃”的过家家,而是能展现“虎符在手江山我有”的真正女性统帅。未来的女将军题材创作,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通过贴合的人设、扎实的剧情和生动的细节展现其智勇谋略,而不仅仅是依靠虚无的口号和光环。只有让她们既有铠甲下的儿女情长,更有家国情怀与真正的角色力量,这一题材才能重新赢得观众的认可。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