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电影资讯 / 同为悬疑剧,15集《正当防卫》比36集《以法之名》逻辑严谨太多

同为悬疑剧,15集《正当防卫》比36集《以法之名》逻辑严谨太多

更新日期: 2025-07-20

看完《以法之名》正在剧荒时,《正当防卫》就开始播了,带着一份比较的心理,打开了《正当防卫》,好家伙,一下子就被剧情吸引了。



一口气看完了15集《正当防卫》,不得不说,同为悬疑剧,《正当防卫》比《以法之名》好看多了。



一、节奏PK:15集全程高能 vs 36集注水烂尾

《正当防卫》:快节奏+逻辑严谨

开篇即高能:检察官段鸿山(张鲁一饰)雨夜自首,直接抛出核心悬念。

三条案件线(家暴反杀案、检察官绑架案、校园防卫案)环环相扣,逻辑严谨,14年时空交错却不显混乱。



《以法之名》:后期崩坏+逻辑坍塌

前20集悬念十足,但“专案组”介入后节奏拖沓,没有展现郑雅萍、洪亮高超的查案能力,全靠反派内讧推动剧情。

万海之死、王华山潜逃等关键情节草率收场,前面像郑雅萍看摄像头没给个说法,乔振兴、周梅、张文菁没给个结局,观众吐槽“烂尾到离谱”。



悬疑剧的黄金法则是“少即是多”,《正当防卫》用15集讲透一个故事,而《以法之名》36集却讲崩了一个本可封神的题材。

二、演技PK:白敬亭“黑化”封神 vs 《以法之名》群像失衡

《正当防卫》:白敬亭的“李沐风”成最大亮点

从阳光学霸到阴郁复仇者,白敬亭用眼神、微表情完美演绎4年冤狱后的破碎感。

听证会戏份中,质问段鸿山“凭什么你是正当防卫,我不是?”的爆发力震撼全网。



《以法之名》:角色集体降智

洪亮、郑雅萍后期查案全靠巧合,秦锋武力值忽高忽低。

反派如禹天成、陈胜龙结局仓促,兰景茗仅“留党察看”轻描淡写。

《正当防卫》靠演技撑起深度,而《以法之名》浪费了张译、李光洁等戏骨阵容。



三、深度PK:法律与人性的博弈 vs 司法腐败的流水账

《正当防卫》:探讨“正当防卫”的司法困境

通过李沐风、江婷、段鸿山三个案件,质问“法律如何界定自卫与谋杀”。

段鸿山最后对李沐风说“你的案件震慑了校园暴力”,引发对“司法代价”的思考。



《以法之名》:野心太大却深度不足

试图揭露司法腐败,但结局“好人惨死、反派逍遥”让观众憋屈。

万海案本可深挖“程序正义”,却沦为“录音定罪”的儿戏。



《正当防卫》用个案反思制度,而《以法之名》只剩“黑暗现实”的无力宣泄。

四、观众反馈:口碑与热度的双重碾压

《正当防卫》

开播即登热度第二,被赞“迷雾剧场2025最佳”。

白敬亭演技获封“转型成功典范”。



《以法之名》

大结局后豆瓣评分暴跌,网友怒斥“烂尾”、“挖的坑没埋上”、“逻辑不闭合”、“侮辱智商”。

导演甩锅“用错演员”,观众回怼“不会拍别拍”。



五、悬疑剧的未来:短剧化 vs 注水长剧

《正当防卫》的成功证明:

短剧更符合悬疑题材:紧凑叙事能保持悬念张力。

演技>流量:白敬亭、张鲁一用实力证明“好角色不分番位”。

深度>尺度:比起《以法之名》的“全员恶人”,《正当防卫》的法律思辨更有价值。



而《以法之名》的失败警示:

集数≠质量:36集的“扫黑史诗”最终变成“烂尾流水账”。

现实≠憋屈:观众要的是“黑暗中的光”,而非“绝望到底”。



六、悬疑剧的胜利,属于尊重观众智商的作品

《正当防卫》用15集证明:

好故事不在长短,而在是否“讲透”;

好演技不在戏份,而在能否“入魂”;

好悬疑不在反转,而在能否“发人深省”。



而《以法之名》的36集,则成了国产剧“注水烂尾”的又一反面教材。

或许,悬疑剧的终极较量,从来不是集数,而是诚意。


THE END
相关内容
*
*